封神榜姜子牙元始天尊(封神榜姜子牙请元始天尊破诛仙)

准搜外资讯网 影视资讯 2024-03-28 15:24:23 138

“我们在许仲林的原著中找到了对姜子牙视觉形象的描述:一个白头、咕哝的野人。” 《封神第一部》 在北京首映礼上,导演乌尔善坦言,影片中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形象更接近原著。这个人物融合了世俗智慧和平民魅力。

此外,陈坤饰演的元始天尊黑眉黑须也与以往影视剧中这个角色的视觉呈现有所不同。影片上映前,观众对预告片中展现的各种人物和动物进行了很多讨论。

封神榜姜子牙元始天尊(封神榜姜子牙请元始天尊破诛仙)

对此,中国电影报道通过采访《封神三部曲》的角色概念设计师李云忠,揭示了影片角色形象设计背后的故事。目前,该片豆瓣评分7.7分,累计票房过亿。

人物造型审美风格:30%写实、70%传统

如今,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人物造型概念设计已经成为标配。这也为作品的初步选角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参考。

什么是人物造型概念设计? “人物造型的概念是把剧本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图像的第一步。比如我们的剧本里出现了姜子牙和武王季发,他们长什么样子,是什么状态。然后我需要做,粗略地画一下,然后设计一下。”在接受采访时,李运忠分享了自己从事这一职业的日常工作内容。《封神三部曲》中所有角色造型概念设计初稿均出自他之手。

在李云忠看来,运用国画技法进行电影人物概念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二是具有中国特色。其次,设计稿本身可以成为艺术稿。当时我的导师戴敦邦在电视剧《水浒传》的角色设计中就使用了这个技巧。

在众多手稿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神第一部》结局剧的重要参与者——怪物饕餮。在最早的文字中,饕餮是一种生物。后来导演说石头的质感更能体现青铜器和商代的冷峻,饕餮现在的造型和质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版概念设计中,石饕餮嘴里叼着一个人,踩在脚下的老虎嘴里也叼着一个人。李云忠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增加神兽的凶猛程度。

根据现有史料,商周甲骨文中并无“饕餮”二字。现代人所认为的“饕餮”,是一种以商代青铜器形象为基础想象出来的动物。 “我们所说的饕餮其实就是水牛,而所谓的饕餮图案其实就是对这种水牛图案的异化。”李云中解释道。

经过最初长时间的讨论,剧组决定《封神三部曲》的人物审美风格更倾向于历史现实风格。后来,由于商周传世的服饰素材太少,可供参考,创作方向转向了以壁画人物设计为代表的传统风格。

“如果我们都用传统的风格,我们会觉得不大量使用商周元素是一种遗憾。所以后来在导演的建议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封神》的审美风格应该是七分传统,三分点它融合了商周时期的写实风格。”李云忠坦言,导演的建议为《封神三部曲》字的审美风格定下了基调。三部写实,七部传统,为影片的人物设计指明了方向。

元始天尊原本是黑发黑须

作为《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之一,雷震子有着神秘的身份。避雨时遇见周文王姬昌后,被收为养子。在之前的很多封神IP影视剧中,雷震子的视觉效果有很多重叠之处,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雷震子是最容易设计的,他的外形是根据传统神话中的雷神形象而设计的,《山海经》记载的雷神形象是人头龙身。”李云忠表示,影片中的雷震子有着鸟头龙身。分形设计完全融合了《山海经》和《封神演义》的描述,与过去没有太大区别。雷震子身上的一些饰物和图案也具有浓郁的商周特色。

形象与观众此前印象相差不大的角色有杨戬、哪吒等,《封神三部曲》呈现的这些角色的最终银幕形象都是根据李云中的角色概念设计初稿,通过减法得出的。简约自然也成为了影片中玉虚宫各个仙女人物设计的最大原则。

李云忠直言,片中哪吒的风火轮道具最终被改造成了两个铜环,让复杂变得简单。传统神话中对风火轮外观的实际描述也是如此。

黄渤饰演姜子牙,出乎李云中的意料。拿到剧本仔细琢磨后,他开始佩服导演的选角功力。人物设计初稿中,姜子牙白头素衣,手执幻杏旗。

“杏黄旗上面应该画有这种洛书和图画。原著中姜子牙有神鞭、杏黄旗、四像等几件法宝。包括他最后的时候成神了,一手拿着杏黄旗,一手拿着杏黄旗,佩带魔鞭是标配。”在谈到姜子牙这个角色的初稿时,李云中这样说道。图片中的每个设计元素都有原始描述的支持。

影片中,观众议论颇多,而这个形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角色,正是原著天尊。过去,这个角色多为白发白须。李云忠直言,在《封神演义》的描述中,元始天尊是一位黑发黑须的中年男子。这会让他显得非常强大。

此外,胡须角的设计也充满细节。例如,影片中周文王姬昌的胡须末端向下,表现出随和、谦虚的性格,而商王殷绶的胡须末端微微向上,使人物显得更加威严。

在玉虚宫对面的营地金澳岛角色的造型设计上,李云中想要达到一种与原作巫师类似的感觉,整体基调应该是凝重的。他们的衣着虽然奇怪,但都有痕迹可循。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神话史诗电影之一,《封神第一部》承载着众多观众和市场的期待。影片在服务道教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工业技术迈向更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